info@chinesebam.com

PDF繁體中文版本PDF簡體中文版本

引言
於過去幾個世紀的殖民主義年代,大部分西方宣教士都帶著不少的特權進入殖民地國家事奉,因著政治和軍事上的背景,沒有身份和簽證的困難;但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曾經被統治的國家紛紛獨立,多時受壓制的民族主義和宗教主義亦隨之復甦,使傳統的專業宣教士入境,甚至人身安全,都漸受考驗,特別在伊斯蘭教及印度教為主的國家裡更甚;與此同時,因為歷史背景的包袱,在前殖民地曾被外國管治的人們對宣教士與帝國主義的聯想,亦成為宣教事工的一大攔阻。

近十多年來,已有不少國家對宣教士入境漸漸予以拒絕,似乎要關閉傳福音的門戶。但因為這些創啟國家的發展需要,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效應,卻出現了極多的商業活動和國際商機;再加上都市化的轉變,現時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住在大小的城市內,1再加上其他的流動人口,他們可以把各樣的資訊,包括信仰的內容帶回家鄉。換句話來說,除了電子媒體的福音傳播模式之外,進行跨文化的宣教活動,要將福音帶到世界大部分的未得之民,帶職宣教或營商事工是不能或缺的重要渠道。

帶職宣教的變化
新約聖經中,使徒保羅織帳棚與宣教事奉的配合,成為了帶職宣教的先鋒,雖然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討論之處,例如:同是織帳棚的保羅與亞居拉、百基拉也有相異之處;2近代的宣教歷史中,約二百年前被譽為近代宣教之父的威廉克里因要自給供應而以帶職身份進入印度事奉;在華人教會歷史中,來華宣教的馬禮遜亦曾為東印度公司的僱員;可見織帳棚宣教(帶職或雙職宣教)已是歷史悠久的事奉模式。

二零零四年於泰國舉行的「洛桑世界宣教論壇」中,曾討論四個相關而有分別的福音和宣教範疇,3分別是帶職宣教士(Tentmakers)、職場事奉(Marketplace Ministries)4、企業發展(Enterprise Development)5和營商事工(Business as Mission);其中,營商事工或國度營商(Kingdom Business)是神在這個時代興起的一個宣教運動。6當我們要進入大部分異文化的創啟國家事奉時,實在不能不深思這方面的實踐。

如上文所述,帶職宣教或織帳棚事奉的歷史可追溯至使徒保羅,也是在中世紀一些修士的生活和事奉模式,例如以農務謀生而將福音向他人傳明,是沿用至今天仍為很多宣教士實行的其中一個模式。但其中有很多差異,可能是差派機構的方針、個人的福音策略,或是入境簽證和個人身份的考慮;也有不同的職業,如醫生、護士、教師、行政人員、國際商業管理等專業人士等,都是過往一段很受歡迎的帶職工作。

營商事工的大趨勢
從筆者個人的經驗和認識中,帶職宣教及小企業發展的事奉模式所受到的限制漸漸增大。各地知識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的發展,宣教工場的本地人材不斷湧現,從經濟角度的考慮,為了保障本地人的就業機會,加上成本上的因素,外來的工作者相對地漸漸失去過去的優勢了。此外,政治和宗教上的取向亦造成更大的難處。過去一段時期,大多宣教士以上述兩類方式進入創啟工場上事奉,7可是,近年不少這兩類型的宣教士要面對嚴峻的入境要求和長期逗留的困境。

黎基傳在其著作中指出五種帶職宣教的類型:T1, T2, T3, T4及T5。8在他的定義中,T1是在跨文化地區工作而沒有宣教異象的基督徒;另一端的T5則是全時間服侍宣教士,以工作或商業簽證入境而沒有進行與簽証相關的工作;至於T2至T4分別屬不同的程度:學習當地語言、工作、宣教呼召及需要教會的經濟支持等。雖然作者在其小結中認為T1至T5各有長短,不應冠以優劣或屬靈與否的評價,但今天我們面對實際的跨文化處境以及營商事工的基本理念,就顯出T1及T5的弊處,因為這兩個模式難以在宣教理念及商業倫理的批判下立足。T1類型的基督徒嚴格來說不算是宣教士,因為他們基本上沒有宣教的異象和意向;而T5的宣教士則要面對逐漸收緊的政治和宗教限制。除了倫理上的考驗,亦不容易在稅項和日常活動的表現上過關,因而顯得困難重重。

因此,我們便要思想和面對兩個極化的情況。第一,主要接受傳統的神學與宣教學訓練的宣教士,如何參與創啟國家的宣教事奉呢?而專業人士或從商的基督徒可以怎樣從事有效的跨文化事奉呢?位在中間的第三類是那些已經兼備兩者的同工,這就是接下來要談及的主要內容。

預備新皮袋的需要
毋庸置疑,我們已進入一個新的宣教時代,從事專職宣教的崗位和機會漸減,難處卻日增,差會亦已經在重整方向;但我們不禁要問:傳統的差派教會和傳福音者是否察覺這個大方向的轉變,而作出相應的學習和改變呢?專職宣教士若希望進入並有效地在創啟工場事奉,必須作出重大的改變,例如在專業或商業上裝備。但差派教會是否能夠接受和支持其準宣教士進修商業課程,或在商場裡「打滾」呢?這些裝備與傳統的裝備殊有差異,會否被指為世俗化呢?

進一步來說,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再培訓」計劃,讓教會及差傳領袖和蒙召到創啟地區的事奉者,可以有足夠的轉型空間呢?今日的差派或支持教會不能只以被動的態度來打發他們的宣教士到創啟工場,在面對新穎而漫長的宣教挑戰,差派和支持者的角式實在任重道遠,若對帶職宣教和營商事工的認知落差過大,而支援的力量不足,便會產生誤會與衝突,宣教士恐怕難以在前方有效地實踐大使命了。據一份頗有份量的宣教調查指出,9曾經接受神學訓練的宣教士在工場上的服侍,並不比沒有接受神學訓練的同工有效;根據這論調,我們實在需要仔細思考神學訓練在宣教士裝備中的角色了。

思考應用一
教會如何培育準宣教士?會否資助他們進修商業課程,或派他們到商業機構實習呢?全時間學位的的神學或宣教訓練是否必要?要接受甚麼形式的神學或宣教訓練呢?教會中富職場事奉經驗的肢體可以在宣教事奉上委以重任,擔任顧問或差傳委員會的成員嗎?教會中是否需要成立與海外宣教事奉相關連的商業單位呢?

營商同工的調節
隨著教會的快速增長和宣教負擔,加上其商業國際化的發展,營商事工已成為韓國派遣宣教士的一個流行模式。另一方面,近十年來世界各地尤其在北美,營商事工亦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不少從商而熱心於跨文化宣教事工的肢體變成炙手可熱,特別是有經驗和一定成就的基督徒商人;然而,在實踐上仍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例如,當筆者仍在創啟工場服侍上的時候,認識一些主要來自商界的北美宣教士,因為他們的商業身份,在其住所、交通工具、生活飲食和社交層面上,都帶有一種中層的氣息和優越感,與其他宣教士和當地大部分草根階層的思想模式及生活層面都有一定的距離。當然,一些客觀情況是不能避免的,但在心態上,營商事工者要調節的地方也不少。尤有甚者,雖然滿懷信心與熱誠而去闖商界路的不少,但也出現不少失敗的個案,10故此我們也得審慎而行。

思考應用二
不少宣教先賢的腳蹤與受苦和犧牲相連,主耶穌也是道成肉身住在草根的人群當中,甚至成為被欺壓的代罪羔羊;但營商事工者的其中一個基本理念是要賺取利潤。我們不能妄下判語來評斷,因為我們相信營商者可以是愛神愛人的同工,只是其中有相當大的張力,然而,營商事工者怎樣避免高舉錢財?如何實踐基督的道成肉身和犧牲的愛呢?在某些情況下,營商事工士有一定的優點,例如具備經濟條件和人力,也在其工作的環境內有自然接觸甚至門訓福音對象的良機,但要如何培育和持守一顆謙遜的心呢?更深入的探討是支持教會在經濟上的參與當如何進行呢?一些經濟獨立的營商事工者,是否樂意讓其他的同行者參與,成為他們的宣教伙伴和看守者呢?營商事工與專職宣教同工能否有效的配合而相輔相承呢?這些都是我們要慎重思考的問題。

小結
雖然本文在營商事工(亦有被稱為「營商轉化」,Business as Transformation)著墨不多,但也只能帶出點滴的探討,很多外國的網絡和網站已經有豐富的討論,有一些更提供網上的指引和支援,11也許我們當設立專供華人瀏覽的網絡支援,在安全的環境下,集結和分享更多適切華人的資源,使更多華人宣教同工受益,讓更多裝備充足的同工進入創啟地區作長遠而有效的事奉,為主結果。

在討論創啟地區的宣教,雖然營商事工佔了重要的一環,但筆者並沒有忘記,也不能抺煞其他的宣教模式,例如以專職的宗教入境簽証,培訓創啟地區的外地勞工,幫助他們發揮更大的宣教力量;或是培訓和推動來自創啟地區的信徒,回到其祖國從事宣教事奉,配合定期的外來短宣力量與資源等,也是可以繼續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