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到二零二零年,很少人會再談論營商事工。這個術語就像一個棚架,當我們正在興建那真正的東西──榮耀神和為人類與社會帶來全人轉化的商業行為的一段時日,才需要它。
營商事工一詞,有助於理解這概念、肯定商人的價值和動員其他資源;但這詞本身並不重要,其概念和應用才重要。
有些人不喜歡這詞,並質疑這字詞的效用。我覺得不成問題,因尚有其他類似的字詞可供選擇,例如:帶出轉化的營商、國度企業或營商使命。這樣的討論可以非常有建設性,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概念背後的神學、宣教學和策略基礎;但也能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和轉移視線。我們需要牢記,即使這篇文章也受到語言的限制,因為這都是用英語寫成的。
所以,字眼應該是次要或更次要,因以上提到的字詞,可能根本無法翻譯,或難以翻譯得很恰當。我所希望:營商事工到二零二零年不再被使用;我所指的,何止這詞!
營商事工是工作神學和呼召神學這個更廣的類別中的一個分支。今天,仍然需要闡述這個聖經已很清楚的觀點:神呼召人,並裝備人從商;對許多教會、宣教議會和神學院,這種觀點仍然很牽強。
大多數基督徒領袖不會反對從商的呼召,然而,我們當中很多人仍受制於非盈利的模式,及希臘諾斯底主義那聖俗二分的思想。在實際環境中,我們──全球各地的教會──視「全職事奉」為事奉的最高境界。我們也許不太贊成,但這正是教會與宣教生活的一個普遍事實。
馬克∙格林(Mark Greene)──倫敦,當代基督教學院的總幹事,提議教會可有兩個基本的策略和做法:我們可以找一些人,為教會項目和宣教活動奉獻一些時間和金錢;或者,我們可以裝備所有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隨時隨地、在任何事情上、向所有的人,作鹽作光。
讓我們面對現實:我們被困於過往的教會本質及運作。營商事工是另類策略的其中一個表達:認同、裝備、差派商人,透過營商活動,並在營商活動中,為職場帶來改變。
觀念範本的轉變需要時間,且常常涉及壓力和痛苦,但當我們一旦經過了,就成為既定的觀念。這新觀念將成為一個設定的基準。
在範本轉變完成之前,和範本轉變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營商事工之類的詞彙,來顯彰現有觀念的不足之處,並指導我們形成更符合聖經和更整全的工作、呼召和營商概念。
過去,福音派圈子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例如:一九七四年洛桑大會強調的「未得之民」。在二十世紀八十和九十年代,有許多就「未得之民」一詞的討論,有人贊成,有人質疑;但這詞有助解釋這尚待完成的任務,並推動普世教會為未得之民制定策略。今天關於未得之民的討論少之又少──無須爭議,已經成了既定的共識。
一九七四年洛桑公約強調的「合作夥伴」。與未得之民的概念相似,已經從一個時髦的詞語變成了既定詞;這個臨時的棚架可以拿走了。
作為一個概念和全球性運動,營商事工已經走過了十五年漫長的歲月。在二零零二至二零零四年,「全球營商事工智庫」在洛桑大會的領導下,既釐清了概念,且進一步點燃了一個全球性運動。營商事工文庫和營商事工宣言,是兩件被神使用的工具,推動全球教會進入牟利的範本觀念,並天衣無縫地結合了整全和轉化的最終目的。
我的夢想、希望和禱告,就是在今後的十年間,從商的基督徒都開展「營商事工」,使這個詞慢慢消失,成為歷史研究和參考書中的古寶。讓這個新的基準出現,成為既定的共識:當基督徒從商,是因為我們認清這是神的呼召和恩賜。我們視自己被神呼召從商,作公司的管家、神的大使,追慕要榮耀神並服侍身邊的人:員工、股東、顧客、客戶、供應商、稅局、社群、自然環境和世界各國。
這就是我們和我們所做的工,不需要任何術語與標籤;實實在在地、好好的營商──就像是為神做的。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全球營商宣教智庫」為營商宣教下的定義
- 可持續和有盈利的商業行動
- 定意對人及國家帶出天國目的及影響
- 著重經濟、社會、環境和靈性果效,並實現整全轉化
- 關顧世界上最窮困及最少聽聞福音的群體